这是张大卫在爱荷华留学期间、游走于中国与美国之间的“随手拍”。
他连续拍了几个作品。我看到三个,至少还有两个我没看到的。几个作品的内容(素材)和方式(风格)都有相互交叉。
这次看了很多片,最多的一次性寄来四个作品,寄来三个以上的大约有十几位。有的人作品之间相互的切割比较清楚。张大卫是自己作品相互交叉的一个典型或者比较极端的情况,但他几个作品之间确实不形成段落或章节关系,更有点像音乐,有些自由创作者模糊了专辑或单曲的概念,几个单曲分享着共同的一些主题、一段声音的变奏或出现在另一首单曲中。对于音乐这可能是传统方式的延伸,对于影像创作很少见。
张大卫对随手拍也是不满的。不知他锁定的“电影性”是什么,虽然我连续看了几部。感觉他很追求他的电影内部的某种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恰恰要通过不合理的混搭来达到,他不大喜欢别人完成的影像,所以在混搭中借用很少(有一处投影了一段文德斯《公路之王》的片段,这恰恰是我最喜欢的文德斯影片),但对随手拍的不满也使他走向摆拍,其摆拍的片段透露出某些青年男性对自己身体的迷恋,也有对其它青少年男性肢体的迷恋。不过他在《无水之桥》中还是表达了一个比较温馨的家庭观,对老年人的身体也非常客气,没有美化,谈不上尊重,给予了相当客观和公共的篇幅。
张大卫的作者性很强,我觉得他的拍摄和剪辑的识别度很高。他在一个疯狂创作的阶段,创作有相当价值,但他不一定知道自己创作的是什么,以及三观相当混乱。我这样描述,虽然部分人会以后绕开他,但肯定有部分人会热衷于寻找他的作品看看。网上没有自由资源。
从作者性的传统角度来看,张大卫也是一个无法解释的多重人格。他很年轻,出生于济南目前生活在烟台,拍了济南、武当、崇寿(我原来不知道这个地方,通过他的影像和剪辑我发现了一个非常可爱极其人性化的小镇)、爱荷华等很多地方,他对各地和各个人物的感情像是平均的,抚摸式的镜头总是略带嘲讽。
无水之桥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