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轴的影像作品很难归类。我倾向于认为那是个人的流行。这个概念本身也是矛盾和纠结:如果流行,就必须是大众的吧?如果只是个人的,可以叫创造,怎么叫流行?解释起来,可能像日本的同人文化,如果构建一个小圈子也可以相互点赞,没有小圈子的时候自我欣赏,万一抵达了大圈子也好,就挣钱呗。
我对陈轴的制作体系不了解。可能基于偶然的一些艺术基金,或者将项目混合制作。
电影的类型一直面临类型的改造。陈轴作品的倾向之一是对流行的改造。这当然远不足以概括他采取的手法和完成的效果。正像说这是实验电影远不足以把它归类,实验电影内部的千差万别其实超过剧情片内部的差别。
《模仿生活》是一个82分钟长片,所以比较复杂,由几个相互交叉的部分组成,比如陈轴做了一款假游戏,是一个女枪手横穿洛杉矶。说它“假”,是我的主观,我既无法肯定它是假的,也其实并不知道这对游戏的戏仿是否100%是陈轴的原创。游戏里的情节我不认同的很多,比如对所谓“站街女”的表现,我觉得陈轴好幼稚啊。不少艺术家总站在资本主义的门外批判资本主义,那只能批判出新的艺术、却批判不了资本主义。别的主要线索我暂不说了,比如有白领生活工作、也有留学生的休闲,还是鼓励读者以后设法自己看。
《蓝洞》是个约30分钟短片,比较像陈轴以前的室内剧。洞内的部分只占很小篇幅,但洞外的“大自然”拍出来也像室内的感觉。洞内有一个神秘的蓝屏,少女们和个别少男在洞外的荒地、树林交错、有人从事自己的一点怪癖。人物都很模特,穿着夸张的衣服。
《活生》是个约20分钟出头的短片。墓地场景,主体是一个单镜头。有人观察并评论扫墓的人,此二人其实已经故去,他们试图以平淡的语言重塑一下当年他们是如何活着的。从这点看,概念与《模仿生活》一致。
陈轴所有影像作品是有关日常资本主义的无聊,他并不反对就呆在这无聊中,反思与否并不要紧,这是说也可以反思,能与之搏斗的一方面是肉体,再者就是服装、化妆、游戏。他的作品不时有一种板结的状态,似乎要进入一种僵硬并一直陷在里面,所以它会走向轻的方向,他把作品伪装成不是心理片。陈轴的影像只有关假象。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