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导演十佳片单
地下父
2017
  • 导演: 荣光荣
  • 编剧: 荣光荣
  • 类型: 纪录片
  •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片长: 180 分钟
  • 又名: 父三部曲之地下父
  • IMDb:

剧照/照片

故事大纲

这是我蓄谋安排下的一次对父亲的审判。   一个成年的儿子为何希望老年的父亲去死,   父亲如何面对这样的儿子。   在我的生活里这个父亲早已经死了。   而再次与父亲的偶遇让我们 重新面对发生过的一切。   影片讲述了建国后出生的父亲在一个国家的巨变中拼命挣扎,   不择手段,   抛妻弃子的期望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最终无法面对自己所谓失败的结局,暴尸街头的悲剧。   这也是我和父亲最后的永别。

评语

荣光荣的影像作品一直混合了纪录和实验。纪录的成分更大一点。他交叉不同作品的创作,自己说《地下父》做了一半、突发灵感、转身做了《我用一部电影杀死了父亲》。他纠结于自己的弑父情结,但同时又纠结于没有父亲的孩子,《孩子不怕死亡,但害怕魔鬼》就是有关孤儿死亡事件,大量混入了他本人的画外音。

荣光荣解释说《地下父》之后还会有《人间父》和《天上父》。他跟我说了后两部大体的内容,我老年痴呆+大脑需要减肥,没记住。

《地下父》是一个180分钟的单镜头作品。

开头是黑暗中荣光荣自己的喘息、画外音呓语,大意是马上就要见到父亲了。在运动镜头中父亲突然出现,回家,荣光荣表达自己的恨意和不交流。父亲坐下说话。父亲换个房间坐下又说话。父亲一直在喝白酒。直到把自己喝睡着了。等他睡醒了,他继续说话。

影片当中随着父亲讲述内容的进展,插入了一些老照片,童年生活,父亲刚当兵回来,母亲还在的合影。当年的证件等。前半段荣光荣本人焦躁地在房间里来回走动,因而经常出现在画面里,反驳和质疑父亲。后半段父亲坐的位置一直是投影区域,面部一直闪烁着光斑,可能是荣光荣尝试看片、从而回避父亲尝试与他交流。

父亲的话语,比如说自己在某某镇上以前还是有势力的、没人敢惹他。还有他恭喜儿子成功了、他崇拜成功人士、儿子是他的崇拜对象。我并不了解荣光荣的生活情况,可能父亲认为能离开土地、去了城市的人,都是成功人士?他也用很长时间、颠三倒四地解释当年他为何长时间离开家庭去“闯天下”(能听出来一点,父亲其实过了一段流浪生活或曾从事一些低端非法勾当),父亲也在“崇拜”的话语之间尝试解释(不是道歉)当年的家暴和酗酒。

弑父是一个类型,此类型在中国的文学中存在,在电影中只是闪现,从来没有形成固定的类型。这是传统对当代的遗留影响之一。大约00-10年期间,我在北电文学系的本科艺考改卷中见到过很多弑父剧本,一半比较低幼,就是在仇恨中拿刀把他干掉了(臆想),比较有想法的是假设父亲后来自杀了,或编点狗血剧情、父亲被另一个在情节中偶然出现的人干掉了。比较引人注目的有两点:一个是弑父的女生非常多,这不是男生的专利;二是研究生的艺考几乎没有人写弑父的故事,可见这个“情结”与相对固定的年龄段相关。

单镜头录像作品在中国的鼻祖是张培力老师。他在中国美院培养出不少这样的创作者。荣光荣好像并不是那个序列的。

《地下父》是典型的美术馆作品。这次推介的十个成熟作者,四位与当代艺术相关。陈轴的《模仿生活》与荣光荣的《地下父》都是进行局部观看(比如看五分钟)与观看整体没有太大信息差别的,这也是当代艺术的影像与传统电影的一个大差别,传统电影的工作者、如果愿意了解、需要一点时间去适应这个状况,这个判断或观看方式本身并不表明作品的高下。但这也不是当代艺术长片录像作品的通则,徐若涛的《表现主义》就有时间线,观看他的整体与观看局部完全不是一回事。但奇怪的(我还没有办法理解的)是另一个对比,徐若涛影像作品时间线经常是颠倒、切碎、折返的,而《地下父》是个完全的顺序,不仅单镜头只可能是物理时间的顺序,而且父亲的讲述也有大概的逻辑,从早年的事情逐渐讲到最近、直到其实他也没啥好说的了。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