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导演十佳片单
长江
2017
  • 导演: 徐辛
  • 编剧: 徐辛
  • 类型: 纪录片
  •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片长: 156 分钟
  • 又名: A Yangtze Landscape
  • IMDb: tt6686930

剧照/照片

故事大纲

  2012年劇情片《長江圖》的導演楊超邀請我跟隨他們劇組,獨立創作一部有關長江的紀錄片。我出生在長江下游的城市泰州,從小對長江印象深刻,加上49年之後官方一直把長江當作母親河來宣傳,而如今隨著中國非理性發展,長江人文、生態都受到嚴重破壞。   在上海黃浦江拍攝了兩岸的繁華;在銅陵停靠點拍攝了被拆房屋廢墟前的流浪者;在大通古鎮停靠點拍攝了一個精神病患者家庭一天的日常生活;在武漢停靠點拍攝了一個因阻攔長江挖沙船雙手致殘,17次去北京上訪的老人;在三峽大壩拍攝了驚心動魄的過船閘過程;在荊州停靠點拍攝了一名流浪的精神病患者;在重慶拍攝了長江邊橋洞下面的流浪者;西藏拍攝了虔誠的佛教信徒等等。片中還穿插一些劇情片《長江圖》中的鏡頭。片中的人物則好比中國傳統山水畫長卷中的「點景」。當你看完全片,會發現這是一條死亡的長江,這正是當下中國的寫照。

评语

此片是徐辛沿江拍摄的一个纪录片,片长大约2小时20分钟。

徐辛的电影,值得我用非常长的篇幅去讨论。比如他对不同影像材质的混合应用、编排。这个特点在《长江》中并不是不同影像素材之间的对比,而是字幕与画面形成的反差。本来,此片可能应用胶片与数码画面、自己摄制数码画面与网络盗版片段等相互之间的差异和对比来构建影片,徐辛却选择了如对白一样在影片“正常”进行中插入几条很突兀的字幕。这些字幕是有关具体公共事件,它们却还有另一个功能,就是给予永恒的河流一个时间点,类似古人讲的刻舟求剑。这些字幕的出现会使很多观众不愉快吧,但恰恰它们提供的对比以及对美感的间离效果,是我对此片推荐的核心理由。想象中,如果王我出面设计此片的海报,会有字幕吗?

此片的水感一直在,前后贯穿,其黑白选择也很正当。此次寄送给我的、隐二的《过江心洲》,片尾处连续剪接了大约12个水的镜头,是南京附近。徐辛其实是泰州人,他有很多传统切断,比如对茅山派不大了了,所以拍摄《马皮》时对泰州强烈的道家民间传统很惊讶。他后来主要居住于南京,在短暂居住北京特别不适应之后,又在苏州住了几年。央视离职的陈晓卿说南方人是水产、北方人是牲口。徐辛是个典型的水产。他口音很重。居住在南京的青年时期主要在绘画,也搞了些录像装置。徐辛在《长江》里拍出的水,沧浪。沧浪亭虽在苏州,沧浪却在太湖、长江。古人讲“沧浪之水可以濯我足”,可能要淹死在里面的。94年我演《巫山云雨》结尾处投江的戏,岸边当地制片在我下水前开玩笑:“好好游,游不好就去葛洲坝找你。”当时三峡大坝还没建成,上游的尸体都被葛洲坝拦住。

此水的表层美感考验着数码设备的能力。我很少在影评中提具体的器材(植入广告的嫌疑),但此片是XF300拍摄的。看片很久之后(我看过此片前后几个不同工作版本),于花家地某咖啡遇见此片调色师李先生(他也是《轻松+愉快》的调色师),他对《长江》的画质还是不大满意的。我觉得《长江》的水感构成的画面成色很好,当然这是从一个知识分子角度的个人感受,解析度够了,感觉不到颗粒(以后如有机会观看大投影、不知解析度会有何变化),但仍能感觉到它已经达到它解析度的极限。我不需要它有更高的解析度,这就是一个个人作品,马远画《水图》谈何解析度?更高的解析度就会有点像画质的宏大叙事,那它将对应于对水的另外一些读解。

此片原本是《长江图》的making of。但它比一个making of能做到的,多太多了。

作为一个纪录片,徐辛不仅插入了一些“无关”字幕,还保留着几个貌似摆拍的段落。那些段落,在一个纪录片作品中,也颇突兀,可能部分观众会疑惑。我觉得是否看过《长江图》、都不影响对《长江》的喜爱或反感。

我是非常享受观看此片的过程。

Post a Comment